惠山古鎮(zhèn)顧洞陽先生祠,舊有“兩朝忠節(jié)”匾額一塊,但解放后不知去向。市民陳瑞昌、王湘琴夫婦將一塊精心珍藏的舊木匾額無償捐贈給惠山古鎮(zhèn)辦,這塊匾額正是顧洞陽先生祠失蹤半個多世紀的匾額。
熱心市民無私捐出“兩朝忠節(jié)”匾額
位于惠山古鎮(zhèn)下河塘的顧洞陽先生祠,祀主顧可久( 1458-1561),字與新,號洞陽,無錫人。明正德九年(
1514)進士,歷官行人司行人、戶部員外郎、廣東按察副使。他為官直言敢諫,曾兩遭廷杖,列“錫谷四諫”之首,為明代有名的骨鯁之臣。
他在督學粵東時,曾選薦海瑞這位優(yōu)秀人才。祠堂由應天巡撫海瑞在明隆慶三年( 1569)奏疏請建。
萬歷元年(
1573),海瑞親臨謁祠,并作詩云:“兩朝崇祀廟謨新,抗疏名傳骨鯁臣。至矢回天曾叩馬,功同浴日再批鱗。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仍留社稷身。世德尚余清白在,承家還見有麒麟”。此外,清順治九年(
1652)江寧巡撫湯斌也專門為該祠撰寫了祠堂碑記。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顧洞陽祠內(nèi)文物眾多,其中還有多塊匾額。2006年,顧洞陽祠被作為惠山古鎮(zhèn)重點祠堂建筑,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至今,該祠經(jīng)惠山古鎮(zhèn)辦修復,建筑、文物保護完好。但原有匾額不知去向,非常遺憾。
這次顧祠匾額失而復得,得益于熱心市民的大力支持。前不久,市民王湘琴女士來到惠山古鎮(zhèn)辦,說家中藏有一塊可能與祠堂有關的匾額,愿意無償捐贈給古鎮(zhèn)辦。
在陳家老屋的車庫里,惠山古鎮(zhèn)辦有關人員看到一方被捆扎得嚴嚴實實的木板。陳瑞昌老先生說,為了保護好這塊匾額,他在匾額上面一共包了三層東西,第一層是一條舊毛毯,第二層是一條半新的棉花胎,再下面就是三只厚塑料袋。
經(jīng)現(xiàn)場觀察和測量,這塊木匾為杉木材質(zhì),長2.53米,寬0.57米。雖然已無外框,木板部分已經(jīng)破損,但還能看出朱紅色的底色和金色的字樣。
匾額款首為“湯文正公題額”6字,正中從右到左為“兩朝忠節(jié)”4個大字,左款由于漆層斑駁,有些文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但“錢勖敬書、丙寅仲秋十”等兩行文字及印章仍然看得清清楚楚。
年輕夫妻惠山爬山時撿到精心保存40多年
談起這塊匾額的來歷,陳老先生介紹,那是1966年的一天,他與愛人到惠山爬山,看到山坡草叢間躺有一塊舊長木板,翻過來一看才知是廟里或祠堂里的匾額?!拔母铩逼陂g祠廟里匾額之類均屬“四舊”的東西,估計可能被紅衛(wèi)兵破四舊時丟棄在荒野草叢。想到這長長的木板還可以廢物利用,于是兩個人把它扛回家。后來為了防止匾額受損,他們還用布把匾額包了起來。再以后因擔心車庫屋漏,又在匾額上加鋪了毛毯、棉胎和塑料紙,終使這塊匾額未有再損,保存完好。今年春天,陳老先生和王阿姨看到惠山古鎮(zhèn)經(jīng)修復保護后舊貌重現(xiàn),古韻濃濃,于是主動提出要把這塊匾額捐送給惠山古鎮(zhèn)辦,為惠山古鎮(zhèn)祠堂文化布陳出點綿薄之力。
這塊匾額被運到惠山古鎮(zhèn)辦后,惠山古鎮(zhèn)辦文化策劃科的人員對匾額上的文字進行了研究,最終確認為是顧洞陽祠內(nèi)原有“兩朝忠節(jié)”的舊匾。依據(jù)為:湯文正公是湯斌的謚號,他在清順治年間任江寧巡撫時曾為顧洞陽祠撰寫祠堂碑記,贊揚顧可久“兩朝亮節(jié),萬死生忠,肝義膽直”,為該祠作“兩朝忠節(jié)”題額完全在情理之中。
匾額的書寫是錢勖時間應該是1866年
匾額的書寫是錢勖,生卒年齡不詳,但資料介紹,錢勖為李鴻章幕僚,著有《吳中平寇記》一書,此書在光緒年間出版,記敘的是從同治元年至四年江南地區(qū)清軍平定太平軍的事跡。無錫曾是清軍與太平軍激戰(zhàn)的戰(zhàn)場,丙寅年為清同治五年(
1866),為寫好這本書,錢勖有可能專程來惠山尋訪戰(zhàn)場,并拜謁顧洞陽祠,為顧祠書寫匾額。這塊匾額的書寫時間丙寅年應是1866年。
銷聲匿跡半個多世紀的“兩朝忠節(jié)”匾額的重新出現(xiàn),也使聞訊趕來的顧氏后裔顧振星老先生激動萬分,連連說這是原物,顧氏家譜里都有記載的?;萆焦沛?zhèn)辦人員表示,這塊匾額文物價值十分珍貴,至今已有130余年,其間歷經(jīng)文革浩劫,仍保存完好實屬不易,對研究惠山古鎮(zhèn)及祠堂文化也有極高價值?;萆焦沛?zhèn)辦將把這塊匾額用于顧洞陽祠的文化布置和陳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