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溧陽市埭頭鎮(zhèn)的史侯廟,是史姓家族一世祖史崇的墓地和祠堂。史侯祠,始建于東漢初年,是為紀念溧陽侯史崇而建,距今已近兩千年。
說到史崇,就不得不說到史姓。據(jù)《史記》論證,史氏起源至今已經(jīng)3000多年?!短茣?宰相世系表》記載:“史氏,出自周太史令史佚之后,子孫以官為姓?!?
史氏因之而得姓。關(guān)于史姓的“史”字,《說文解字》載:“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奔础笆贰庇伞爸小?
和“又”兩文上下組成,意為不左不右謂之中,中又中謂之史, 史即為“正”的意思?!栋偌倚铡氛f:“史氏發(fā)祥地京兆?!?
史氏肇創(chuàng)文史,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巨大。這個古老的姓氏現(xiàn)在為中國的第八十大姓,占總?cè)丝诘?.25%左右,中國大陸約有三百多萬人。
據(jù)《漢書》和《史氏宗譜》記載:史崇的高祖叫史恭,是魯郡(今山東)濟北(曲阜)人,后遷移到杜陵(今西安)。史恭有個妹妹叫節(jié),是衛(wèi)太子的良娣(妃妾),生下史皇孫。漢武帝末年,宮廷發(fā)生禍亂,事起巫婆用邪術(shù)加害皇帝,導致太子、史良娣、兒子史皇孫一家三口遇難。成語“巫蠱之禍”就源自此事,電視劇《漢武大帝》中也有重點反映。史皇孫有個兒子號曾皇孫,出生才幾個月,也被株連入獄,一直到五歲才被赦免。獄吏邴吉可憐曾皇孫無家可歸,就把他送給了史恭。史恭的母親貞君夫人見外曾孫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就親自撫育培養(yǎng)了他。后來,這個曾皇孫登上了皇位,是為漢宣帝劉洵。這時貞君和史恭已經(jīng)去世。漢宣帝為報答史家養(yǎng)育和輔佐之恩,就將史恭的兒子全部封侯,并世代承襲:長子史高封樂陵侯,次子史曾封蔣陵侯,三子史玄封平臺侯。史玄的兒子史恁,史恁的兒子史習,都繼承了爵位。
史崇是史習的兒子。史崇生于公元四年,年幼時就意氣風發(fā),卓然不凡。年紀稍長,就學習軍旅事務。在西漢末年,他認為史家歷代為漢王朝建功立業(yè),與帝王家又是姻親。因此,他樹雄心立壯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名垂青史。于是投入蕭王(劉秀)軍,馳騁沙場,智勇兼?zhèn)?,深得蕭王器重。并應劉秀請求,為其謀劃了打江山和定天下的戰(zhàn)略大計。宏韜大略遠勝于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蕭王禁不住擊節(jié)贊嘆,連聲稱妙。此后,蕭王“凡事悉咨之”,兩人形影不離。昆陽大戰(zhàn)破王尋,逐鹿中原敗趙王,杜陵迫降劉盆子,豐功偉績著天下,二十八宿何堪比?佐光武中興后,史崇被授予右將軍、青冀二州剌史,加驃騎將軍,封為溧陽侯,且是寥若晨星的萬戶侯。光武中興,天下安定,朝廷下詔令公侯都回到封地去。史崇到了溧陽縣城固城(今高淳固城鎮(zhèn))后,“問百姓疾苦,治尚寬簡,注重教化,發(fā)展農(nóng)桑,兼顧漁獵”。對溧陽及其周邊地區(qū)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乃至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溧陽史氏經(jīng)過7代世襲侯爵,至8世時開始分支。嗣后由于政治和經(jīng)濟、動亂等原因不斷地向外播遷。
溧陽是全國史氏最大的散發(fā)中心、足跡遍及全國和海外各地,約有260多支。唐朝武后之宰相史務茲,因不堪酷吏來俊臣陷害而自殺身亡后,其后人22世史惟肖遷陜西終南山。至后晉時期,30世孫惟則、懷則,又遷居浙江嘉興。惟則后人史成,遷往四明成為四明史氏支祖。懷則留居吳中,成為吳中支祖。
著名的“南文北武兩望族”實乃一家,即四明史氏和真定史氏?!澳衔摹笔恰耙婚T三拜相,四世再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滿朝文武,半出史家”;史浩、史彌遠、史嵩之等聲名顯赫,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令人嘆為觀止?!氨蔽洹眲t“一王一相一尚書,二十四將帥五十二高官”,成為以團隊面貌出現(xiàn)的最大的軍事家族,史天澤等威震八方。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后,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其他分支也都是競相爭輝。
史崇“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據(jù)
《建康志》記載,東漢時溧陽的長蕩湖面積闊大,今前馬蕩、南渡蕩、大溪黃山湖、河口三塔蕩、沙漲蕩等地都是湖面、蘆葦蕩和濕地。當時湖上時有水匪漁霸作祟,沿岸百姓深受其害。為絕匪患肆虐,史崇多次率部進剿。七十九歲高齡時,他還親自出馬。公元八十二年五月五日夜里,風急浪高,史崇等人不得不停船湖邊歇息。幾個亡命之徒為替白天被抓的同伙報仇,乘黑夜摸上了官船。史崇驚醒后毫不畏懼,英勇搏斗,終因年邁體衰,眾寡懸殊,戰(zhàn)落湖中。這天是端午節(jié),屈原也就是這天自己投江自盡的。歷史,偶然中的必然決定了史崇和屈原都要充滿魅力,流芳百世。史崇戰(zhàn)死后,也和屈原一樣,四處打撈也沒有找到遺體,船上只留下了他的一塊玉笏,就是古代大臣朝見皇帝時舉的手板。噩耗傳開,百姓悲痛欲絕,紛紛祭奠。史崇生前曾在一處水壩高地上說過,這里地處長蕩湖南端,
(hou音后)山山麓,坐南朝北,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塊風水寶地。史崇的親人根據(jù)他的這個意愿,就招魂安葬在長蕩湖畔之埭(高地),也就是現(xiàn)在侯廟的所在地。衣冠冢內(nèi),隨葬品中最珍貴的就是史崇的那塊玉笏?!拔幕蟾锩薄捌扑呐f”時,兩千年歷史的史崇墳墓被挖開,也只能見到那塊玉笏。
漢光武痛失股肱,遂下詔書,封贈史崇為使持節(jié)徐、兗二州剌史,司空,謚號“壯”。史侯祠即按照當時朝廷規(guī)定的侯爵規(guī)格建造。后來由于歷年祈雨靈驗,宋封靈濟公,元封靈濟王并敕賜史侯祠為“顯惠廟”,故史侯祠又稱為“侯廟”,一直綿延至今。
溧陽這座古老顯赫的史侯祠,被稱為江南第一大祠。 兩千年來,滄海桑田,天災兵燹,史侯祠屢損屢修,且規(guī)模越來越大,有明確記載的修葺就達十五次之多。
該祠占地六十畝,圍墻用石塊砌造,周長四百丈。到清光緒30年再次修建后,已是殿閣云撐,廊廡翼張,丹青煥彩,金碧流光,高大雄偉,氣勢非凡。且濃蔭如蓋,芳草萋萋?!妒肥献谧V》上有幅溧陽侯廟圖,圖上標注歷歷在目,記有:靈濟公神道石坊一,溧陽侯祠墓石坊一,石橋二,石華表、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各二,大門三間,靈雨坊一座,戟門三間,正殿三間,左三侯祠三間,右五侯祠三間,后寢土樓五間,左廊七間,右廊七間,三節(jié)堂三間,萃英堂三間,萃奐堂五間,汲古書屋四間,海岳堂三間,象賢亭、洗心亭、萬松亭、蘋藻所、神庫、牲房各一,還有神道石路等等。
從侯廟前小河的石橋,經(jīng)甬道兩旁的石人、石馬、石翁仲,依次進入祠門、儀門,儀門旁的“汲古泉”古井,名稱為明朝海瑞所題,至今蒼勁醒目。走過儀門就到了正殿。殿內(nèi)正中有“壯侯”塑像,兩邊分別左昭右穆的供奉著其他先祖的塑像,還配以歷代史氏中的達官顯宦的神位。殿中珍貴文物眾多,文化意蘊深厚,內(nèi)涵豐富。如《漢封溧陽侯史崇制命》,《宋封靈濟公誥》,《元封靈濟王宣命》,《宋敕賜顯惠廟牒》,東漢中書令左雄所撰《漢司空溧陽侯史公廟碑》,漢代班固撰寫的碑文,明代大學士楊士奇贊古侯祠的詩碑,其他碑刻還有十多方。第三進正殿有朱熹所書“海嶽堂”匾額。海岳堂兩側(cè)是三侯祠和五侯祠,祠內(nèi)是史氏一家被皇帝封侯的八位侯爵的塑像。史崇衣冠冢即在“海嶽堂”的后墻處,墓碑上刻有“漢溧陽侯史崇之墓”八個字,周圍松林掩映,茂竹滴翠。尤其是東北側(cè)的“進士松”,為清康熙年間,1700年史貽直中進士時親手所植,至今蒼翠挺拔?!妒肥献谧V》中描述道:“
hou(音:后)山巍峨,洮水清澈,祠建其間,似由天設”。史侯祠內(nèi)可謂件件是文物,處處皆景點,事事耐尋味,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史侯祠不惟是史氏子孫的圣地,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
令人痛心的是,這座雄偉壯觀的千年古祠,近現(xiàn)代卻屢遭內(nèi)毀外患。日本侵略軍的狂轟濫炸、槍擊火燒,侯廟的正殿被焚毀,其他古建筑也遍體鱗傷,東倒西歪。文化大革命運動中,發(fā)瘋了的紅衛(wèi)兵打、砸、搶鬧革命,扳倒了右側(cè)的華表,砸碎了甬道旁的石人石馬,拆毀了儀門及左右的房屋,甚至竟然冒千年之大不韙,史侯祠被掘墓挖墳。至此,侯廟已被毀壞得面目全非,僅剩一支華表,靈雨坊的四根石柱,儀門和汲古井。但是,任何的變遷,都毀不掉侯廟在史氏子孫心中的神圣,毀不掉侯廟恒久的魅力,毀不掉那千年不斷的神奇!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guān),橫掃明王朝廣袤疆土。史閣部史可法卻毅然選擇了抵抗,選擇了死。其實,他完全可以和洪承疇一樣投降事敵,少不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而他卻迎著敵人的屠刀,決不低下高傲的頭顱。連他的死敵清豫王多鐸,也禁不住連聲贊頌他是“好男子”。在揚州城內(nèi)為他建廟奉祀。乾隆皇帝也要“褒慰忠魂”,謚號“忠正”,建祠紀念。一身正氣,凜然的英魂征服了對頭,奇!而后來同樣也是反清的太平軍,卻要兩次毀掉他的祠墓。悲矣哉!
在《江澤民傳》中,江澤民深情地說:“我自幼出生在揚州,揚州出了一位民族英雄叫史可法,我受他的影響很大”。
這就是名垂千古的史侯祠,和流芳百世的史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