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里,即現(xiàn)常州市武進區(qū)三河口之北約2公里處,七個村民小組三百多戶,約95%姓李。宋吏部侍郎李若水后裔,隨宋高宗南渡徒居淮上七傳至立齋公(即萬十公)自淮上又繼南徒,卜居毗陵之輞川里,時值南宋咸淳元年(即一二六五年)。后更名為麻皮橋村。
毗陵輞川里李氏宗祠取名“衍慶堂”。原家譜中有文詮釋。始遷祖“萬十公父子祖孫三世皆獨立,鮮兄弟,迨四世五世子孫益昌,族屬益大,世業(yè)遂廣,慶其所傳,直衍之再,世衍之無窮”希冀“李氏源遠流長,子姓蕃衍不可勝紀,此堂之名‘衍慶’由然也”。李氏宗祠始修何年,因戰(zhàn)亂,宗譜散佚,無從考證。但據(jù)民國癸酉(即一九三三年)續(xù)修譜中有文記載:“乾隆乙丑歲(即一七四四年)國楨謀所以新之者”意為當(dāng)時李氏族長國楨意欲把祠堂修葺一下,“朽者易之,缺者補之,黑白不分者丹粉黝堊之”。于是“富者輸財捐粟,貧者樂事助工”翌年秋宗祠修繕工作告成。此后是否又經(jīng)修建亦無從考證,但于日寇侵犯毗陵,我地淪陷后,十三輪船日軍欲往奔牛九里河,因向?qū)д`導(dǎo)至麻皮橋“九曲河”,倭寇于麻皮橋燒殺肆虐,將李氏宗祠焚為灰燼,時為一九四○年。
一九四三年冬,李氏族長炳洪召集李氏七房分長,商量重建宗祠事宜。議決,立即重建李氏宗祠,歷時一年,李氏宗祠按原貌重建竣工,如圖所示。《祠志》載:“前進五楹,天井一方,東西兩廂;二進大廳五楹;三進鄉(xiāng)堂五楹,天井一方,兩廊四架,直貫前后”祠后、西山墻外均有余地,一弓或三弓,祠東毗鄰“大圣庵”(一九五○年庵內(nèi)百十菩薩等“牛鬼蛇神”均被滌蕩無存)。如圖,祠前六孔系六個旗桿洞。據(jù)傳,是對當(dāng)時文武官員過此之警示“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緣為李兆洛族之宗祠。李兆洛者,方志有著,筆者不復(fù)贅筆。
解放后,受新思想沖擊,人們之宗族宗祠觀念日趨淡泊,后廗“衍慶堂”五楹被改建為水泥結(jié)構(gòu)之樓房,為麻皮橋小學(xué)。前“李氏宗祠”之祠門墻,也毀壞殆盡。所幸者,圖示“仙李蟠根”五楹尚存,但由當(dāng)?shù)卮逦谥饺俗庥脼閺S房,面目基本“全非”。
二○○六年,筆者承常州譜牒文化研究會朱炳國會長潛心尋覓,提供了一九三三年輞川里李氏宗譜,始會同李氏族人續(xù)修李氏宗譜,歷時十一個月,耗資四十余萬,二十卷三百多萬字的李氏宗譜面世。爾后,原續(xù)譜編委會會長李興大囑我重召編委會成員,共商再修李氏宗祠事宜,本人自感已履老朽,遲遲未曾付諸行動,實感虧對祖宗和后人。但此意并非全泯。古人云“夫戰(zhàn),勇氣也”,如若“勇氣”復(fù)生,李氏宗祠之重修也不是全不可能。因本書編者,屢囑屢催,才草筆之,多有謬誤,望讀者見諒斧正。
輞川里李氏第二十四世孫李興坤
二○○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