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巴在高速公路上往南疾馳,2011年4月2日,我們江蘇漣水谷貽堂錢氏一行18人踏上了認祖歸宗之旅。時光荏苒,歲月蒼桑,屈指算來,自遷漣一世一誠公離開無錫至今,已有610余年,這是他的裔孫第一次返鄉(xiāng)祭祖。
漣水錢氏現(xiàn)有600多戶、3000多口,他們先祖來自何方?根在哪里?很長一段時間宗親們都很茫然。坊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蘇州閶門,但這無任何文字記載,故不足為證。2007年續(xù)修宗譜,發(fā)現(xiàn)清光緒三十年(1904)版《漣水錢氏宗譜》序言中載有明永樂(1403-1424)初年“我錢氏自始祖一誠公載書游漣,教讀于東北鄉(xiāng)一帆河側,愛其土俗,僑寓久之。”的記載,在譜中的“樸菴先生傳”中更有“先生姓錢,名一誠,字樸菴,無錫人,武肅十六世孫,父子敬,遺貲累巨萬,非所樂也,堂上棄養(yǎng),以家付伯淳,買扁舟,載圖書行李,外無余物,愛漣城濱海,留連不忍去,遂定居焉。”的記載,這里所說的武肅是指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國王、武肅王錢鏐(852-932),而伯淳則是一誠之兄弟。當時我就想,這些記載,在無錫的錢氏家譜中是否能找到依據(jù)?2010年10月初,應濱??h錢氏邀請做客,見到2008年新修《無錫錢氏宗譜世系圖》(錦樹堂湖頭支)的首頁圖表上就明確載有“一誠”的名字,無后續(xù),其世別、父親、兄弟姓名與《漣水錢氏宗譜》中的完全一致,頓時眼前一亮,心情亦十分激動,漣水錢氏來自無錫確鑿無疑,漣水谷貽堂錢氏乃無錫錦樹堂之分支,
“一誠”公為遷漣一世。彼時,在我心中,認祖歸宗的強烈愿望立即升騰起來,2011年新春伊始,即著手緊張籌劃,歷經(jīng)兩個多月與眾多宗親聯(lián)系,反復協(xié)商,終于形成共識,促成此行。
錢鏐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始而形成五代十國的歷史格局,錢鏐“一劍霜寒十四州”,在平定戰(zhàn)亂中立下汗馬功勞,被冊封為吳越國王,建都杭州。他奉行“善事中原,保境安民”的國策,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成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奠基人,使吳越大地成為當時富甲江南,風物殷實之地,江南錢氏家族奉錢鏐為始祖,尊為吳越錢氏一世祖。
4月3日上午,春雨淅瀝,我們懷著虔誠而崇敬的心情在杭州錢鏐研究會錢剛秘書長的陪同下,冒雨前往位于臨安市中心的錢王陵園祭拜先祖。
錢王陵園座落在太廟山麓,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區(qū)內(nèi)筑有牌坊,錢王祠、州池、凌煙、安國樓等景點,墓道兩旁的石象排列有序,莊嚴肅穆,王陵墓冢,歷千年仍保存完好。
錢王陵重建于1994年9月,陵園大門的上方刻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王33世孫錢其琛題寫的“錢武肅王陵”五個金色大字。從王祠到王陵共有四進,謁王殿是錢王殿園中的正殿,即享殿,正殿左右兩側置有兩匾,右側是錢氏后裔中當代名人錢其琛、錢學森、錢正英,錢偉長、錢昌照的簡介,左側是吳越國三世五王的生平簡介。細讀這些文字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由于目前陵園正在進行整修之中,征得施工人員的同意,我們將幅蓋于錢王塑像上的塑料布拉開,行三鞠躬禮,以表達我們的崇敬之情。走過墓道,來到山腳下的錢王墓碑前,雖歷經(jīng)風雨,但“唐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兼中書令吳越國王謚武肅錢王之墓”
三十個大字清晰可辨,我們的根就在這里,佇立碑前,大家肅穆致敬。斗轉(zhuǎn)星移,1100多年來,錢姓從這里走向全國、遍布五洲,令人感慨萬端。打開“認祖歸宗,弘揚華夏文明”5米長的橫幅,我們于此合影留念。如果先祖英靈有知,面對此情此景,必含笑于九泉。
出了陵園,我們便驅(qū)車趕往杭州,在錢剛秘書長的陪同下,首先來到位于西湖東南側的柳浪聞鶯公園北部的錢王祠祭祀。宋熙寧十年(1077年),杭州知府趙清獻思念吳越王功德,奏請朝廷在妙因建祠以祀。祠門匾額為“表忠觀”,故稱表忠觀。元初,祠毀于兵燹。明嘉靖年間,總督御史胡宗憲奉敕在涌金門外西湖之濱重建,歷經(jīng)九百年的風雨滄桑,現(xiàn)僅存八字墻,為原物遺跡?,F(xiàn)在重建的錢王祠,占地1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進入祠內(nèi),首先看到的是獻殿,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個碑亭,右邊碑文是清乾隆皇帝題寫的“忠順貽庥”四個大字,左邊是重建碑記,獻殿兩側還有功臣堂,左側表武功,右側表文治,堂內(nèi)的碑文雖已模糊不清,但從那些斑駁的碑跡中,依然可以看到這位世人敬仰的國王的雄才大略及造福百姓的賢明之舉。
復建后的錢王祠最恢弘,最有氣勢的當數(shù)正殿——五王殿中的三世五王的塑像,正中的錢鏐像,高五米,在他的周圍是元瓘、弘佐、弘倧、弘俶塑像,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肅穆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穿過大殿,攬遠堂,懷鎮(zhèn)堂一左一右,遙遙相對,堂內(nèi)墻上畫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這莊嚴的殿堂相映成趣的是祠內(nèi)的古戲臺,它位于閱禮堂內(nèi),平素演出《錢鏐記》和越劇、昆劇、評彈等節(jié)目,讓游客在享受高雅藝術的同時,了解杭州歷史,品味吳越文化。
四日,我們馬不停蹄地驅(qū)車趕往此行的第二站—無錫。今年是遷錫始祖—錢王六世孫錢進公遷錫1000周年。此前,我們已接到無錫市錢鏐研究會錢錚秘書長的請柬,邀請我們參加于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在惠山錢王祠舉行的祭典活動。當晚他和我們以及從嘉興、濱海趕來的錢氏后裔代表一起共進晚宴,促膝談心,雖然我們以前從未謀面,卻有一見如故之感,席間他向我們贈送了《無錫錢氏宗譜世系圖》和《無錫錢氏》等書籍及有關禮品,并對我們先前寄來的《漣水錢氏宗譜》提出寶貴意見,發(fā)給我們修譜的有關表格,表示要在2012年之前將我們這一支續(xù)修入《無錫錢氏宗譜》(增補本)。
五日上午一大早,我們便來到位于惠山腳下的無錫惠山錢武肅王祠,打著“漣水谷貽堂錢氏祭祖代表團”和“認祖歸宗,弘揚華夏文明”兩個橫幅,集體拍照留念,我們的行動引來了眾多當?shù)劐X氏宗親的注目觀看,許多人自動加入我們的拍照行列。
惠山錢王祠建于明代,后湮。清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追念吳越武肅王錢鏐使“江海安瀾,東南繁榮”之功,賜爵敕壽錢鏐誠應武肅王,無錫錢氏裔孫也奉檄擬建分祠,清乾隆四年(1739)春,報經(jīng)兩江總督部堂,江蘇巡撫部院等官衙批準,籌款于惠山寺左動工建分祠,翌年告成。乾隆二十七(1762)乾隆帝南巡臨駕錢王祠,御書“龍飛風舞”
四個大字并贈御制詩一首,贊揚“勖哉錢氏族,百世守家風”。1925年,齊盧軍閥開戰(zhàn),錢王祠遭劫焚毀。1928年,錢氏后裔籌款復建主要建筑八處,以后祠被占作它用,祭祀活動亦長期廢止。
1999年,無錫市園林局借助寄暢園修復工程,保留下錢王祠主要建筑五王殿,并落地整修。2007年底,無錫市錢鏐研究會和園方共同出資完成內(nèi)涵陳列布展。2008年恢復中斷了六十年的祭祀活動?,F(xiàn)在,該祠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山錢王祠興建至今已有270余年歷史,一路走來,幾度興衰。今天,興復后的錢王祠再度成為錫城和流寓外埠錢王后裔心中的圣地。我們在感恩于先祖武肅之恩德的同時,亦應感恩于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之盛世!
惠山錢王祠雖然比杭州柳浪聞鶯處的規(guī)模略小,但其布局,內(nèi)部陳設基本相同,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于九十高齡時題匾“祖德是繩”;中國人民解放軍錢樹根上將題祠額“錢武肅王祠堂”;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錢令希恭錄《錢氏家訓》;著名雕塑大師錢紹武敬書祠聯(lián)。
上午9:30,在渾厚的無錫錢氏家族之歌——《家風傳承萬年長》聲中,
“2011年惠山錢王祠祭祀大典暨湖頭支先祖錢進抵錫1000年祭典”正式開始,來自無錫及各地嘉賓300余人擠擠一堂,大家身佩黃綬帶,胸戴族徽,神情莊重。他們之中既有白發(fā)蒼蒼,年屆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80后、90后的年青后生,擔任今天主祭的是錢王37世孫、本次祭祀大典贊助者錢國平攜子錢華。錢華首先致詞,接著錢國平宣讀祭文,并為所獻寶鼎揭幕,來自浙江嘉興錢進故里的錢王33世孫錢霆講話并贈送禮品。上?!段膮R報》高級記者、作家錢漢東為錢王祠題書的南宋皇帝趙構的楹聯(lián)“勛勒金書納土當年資保世,業(yè)基石鏡筑塘奕祀慶安瀾”
字體瀟灑俊逸,紅底金字,高3.2米,寬0.4米,亦于當場揭牌,他并應邀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我也代表漣水谷貽堂錢氏向先祖敬獻了花籃。爾后,參祭人員一一步入正殿向錢王塑像三鞠躬,整個活動歷時兩個小時。嗣后,所有參祭人員分乘兩輛大巴前往郊區(qū)豬林嶺山麓,祭掃錢進墓地,下午一點半鐘,整個祭典結束。錢錚秘書長設宴15桌款待大家,在這里,我們結識了許多同宗親屬,大家互致問候,希望多加聯(lián)系。
至此,我們歷時四天的認祖歸宗之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中華民族向有慎終追遠,敬賢懷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姓氏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認同和歸屬將把一個家族乃至整個社會的力量更緊密的凝聚起來,為民族的振興,社會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錢承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