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滆湖北灣沒有造田之前,湖波粼粼、蒹葭蒼蒼的西岸邊,有個聳起大石橋的村落叫厚莊。站在石拱橋頂,可以俯瞰整個村上人家。一條穿村而過的小溪,將村子分為南北兩半。那一排排朝南的清代瓦房,住著陳姓人家,他們聚族而居,以溪而分前巷陳和后巷陳。誰也說不清這些陳姓人家何年落籍于此。
那小溪南岸還有三楹臨溪左屋,稱陳家祠堂,成了小學。我幼年就在這小學里讀初級小學。每年清明節(jié),小學必放假,這是前巷陳在這兒祭祖的日子。于是我問祖父:“為何這祠堂,只屬前巷陳,不屬我們后巷陳?”
祖父說:“我們家的祠堂有兩處,一處在市上,那是宗祠,有十畝大的狀元墳。另一處在梅村,要比這祠堂大得多,是我們的族祠。我們和前巷陳是同宗不同族的。”
那時我們后巷陳每年要進兩次祠堂,清明節(jié)前夕,到市上宗祠拜祭狀元墳;清明節(jié)這天,便到梅村分祠祭祖宗,吃祠堂酒。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我從八歲開始,也就跟隨父親、叔父去祠堂叩頭,吃祠堂酒。
有一年后巷陳修家譜,那已經(jīng)印好,還沒有裝訂的譜頁,攤放幾間屋子。我作為小學生,曾瀏覽過其中的數(shù)頁,朦朧地知道我們陳家是宋朝南渡,才來到常州的。上面還記載了不少做過大官的名字,憑我當時年幼,竟沒能記下一個來。
去年,我和賀忠賢先生閑聊家史,他竟交給我一份考證資料。我仔細地閱讀了這份資料,才知市上的狀元墳,就是元代狀元陳祖仁的墳墓,就是我們的祖宗。
我們后巷陳本有家譜??上б褮в谖幕蟾锩?。我想在梅村陳那兒,可能還保存著家譜。今年朱炳國先生從上海買來《陳氏宗譜》。更證實厚莊陳確實是陳祖仁的后裔。
在清代,厚莊讀書風氣很盛,前巷陳和后巷陳都出過秀才。我曾祖父是道光監(jiān)生,在京城讀過太學,并應進士試不第。他在安徽作幕僚時,曾給洪宣姣俘獲。洪宣姣看他善書畫,刀下留情,留給女戰(zhàn)士們繪刺繡花樣。他做了幾年的描花匠,逃回故里時,厚莊村已被太平軍毀成焦土瓦礫。家人也被全部殺光。他年近半百,才重振門楣,娶農(nóng)家女為妻。我祖父三歲時,他就病故了。自此家道中落,這也許正是造成家史失傳,只知祖宗有狀元墳而不知有陳祖仁的原因。
作者:陳 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