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有后嗎?項氏后人如何傳承?宿遷項氏主要分布在哪里?
項羽是宿遷的驕傲,2000多年以來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宿遷人奮進。項氏后人是如何傳承發(fā)展的,現(xiàn)在宿遷的項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哪里?近日,記者從有關(guān)部門獲悉,位于沭陽縣十字社區(qū)項蕩村的項羽73世孫項宗建先生經(jīng)過10多年的搜集、修訂,終于完成了全卷41冊的項氏宗譜的修訂整理工作,將項氏2360多年的來源及傳承繁衍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展現(xiàn)
幾經(jīng)周折喜獲古譜
今年58歲的項宗建是沭陽縣十字社區(qū)項蕩村人。據(jù)其介紹,自他懂事起,老輩人就告訴他,自己是項羽的后代。在成長過程中,項宗建不斷耳聞項羽的英雄氣概,并深深地為之自豪。但是,說起項氏家族,讓他頗為遺憾的是由于宗譜不完整,對于項氏的傳承沒有一個完整的記述。項宗建介紹說,為此,村里的項氏族人曾多次提出修訂宗譜,但終因種種原因沒有如愿。
畢業(yè)后,項宗建進入學(xué)校教書,在此期間,項宗建還被鄉(xiāng)里抽去寫過鄉(xiāng)史。因為有了這個基礎(chǔ),1995年,41歲的項宗建在族人的組織下,參與了又一次的修訂宗譜工作。據(jù)項宗建介紹,當時整理的族譜,僅限項蕩村的500多戶人家,3000多口人。經(jīng)過三年左右的搜集整理,項蕩項氏460多年歷史傳承18世的宗譜初步修好。
1998年,在一次追本溯源的過程中,項宗建在濱海一帶的項氏家族中發(fā)現(xiàn)了項氏家族的一套古譜,共13卷14本,起源時間大約在1700年前左右,據(jù)里面的記載把項蕩項氏的來源又往前推進了幾百年。高興之余,項宗建有了借古譜整理項氏宗譜的想法,但遭到了拒絕,對方要求只能在當?shù)爻?,項宗建等人無奈歸來。事隔半年以后,不甘心的項宗建又帶著禮物再次來到濱海,他的誠心打動了項氏族人,終于借來了其中的6卷?;丶液螅椬诮ò压抛V復(fù)印出來用心珍藏,第三次去濱海,又借來了余下的7卷。
得到各地族人的支持
通過這次抄錄古譜,項宗建等人得知,濱海阜寧的項氏就是項蕩項氏的發(fā)源地。從古譜以及濱海項氏族人的介紹中,項宗建還發(fā)現(xiàn),在明代時,項氏家族曾對族譜進行過一次大整理,共68套,其中大譜39套全譜29套,全譜前10套都存放在安徽歙縣王村鎮(zhèn)小溪村(原叫桂溪),那里是濱海項氏的發(fā)源地。
在濱海阜寧項氏族人的支持和聯(lián)系下,項宗建在2011年、2012年先后兩次來到安徽歙縣王村鎮(zhèn)小溪村尋祖。在項氏宗親聯(lián)誼會的幫助下,通過查閱《桂溪項氏宗譜》并與項氏宗親進行交流,項宗建找到了他所需要的寶貴的項氏宗譜資料。項宗建說,他的安徽之行引起了小溪項氏的重視。今年8月14日,曾在安徽省糧食局工作的項女士給項宗建寄來一封信,她告訴項宗建,自己保存有項氏4至17世的宗譜,不過她提出要想拿到這些宗譜,一定要用項宗建整理好的宗譜來交換的條件。感受到族人對宗譜的期待,項宗建高興地答應(yīng)了。
宿遷項氏多集中在沭陽項蕩
通過項氏宗譜,項宗建對項氏的來源及傳承發(fā)展有了全面的認識。據(jù)他介紹,項氏起源2360多年前,本姓姬。后因國立功,封于項地,建項國,后人遂以項為姓。早期的項氏族人大部分都在宿遷地區(qū),但是自項羽失敗后,族人就分散到全國各地。
項氏的發(fā)展一共經(jīng)歷了4個階段,分別為遼西郡17世、浙江睦州26世、安徽桂溪20世、沭陽項蕩58世,共81世(阜寧82世),分為九門十八派均是項羽的后人。其中,中門三房為項羽后人。作為項氏的第三代代表人物,項羽成就了項氏家族的奇跡。據(jù)項氏宗譜記載,項羽兵敗后,兩個兒子隱藏在蘇州,繁衍了兩三代以后,隱姓埋名,出走避難。起先在山東郯城發(fā)展,族人到浙江睦州做官,開始在浙江落戶;后來先后分散到云南、重慶等地,第43世紹公又隱居桂溪,后又有族人到江蘇阜寧為官,再后來到沭陽項蕩落戶生根。
目前,項氏族人分布在全國23個省市,大約有族人150多萬,而宿遷項氏以項蕩這邊最多。
為修譜,跑了9省4市賣了房
為了讓項氏宗譜有一個統(tǒng)一的格式,從收集到第一本古譜起,項宗建就自己動手從頭到尾用毛筆抄寫宗譜,為此他還特地印制了宗譜專用紙張。在他家中,記者看到,他手抄的宗譜大約有一米高。抄寫結(jié)束后,項宗建又請人對宗譜進行校對、印刷,最終確定完整的項氏宗譜為29卷40本。項宗建高興地告訴記者,目前已經(jīng)全部抄寫完畢,其中還有5本未裝訂。
從1998年到現(xiàn)在,為整理完善項氏宗譜,項宗建用去了所有的業(yè)余時間,跑遍了9個省和4個市,花費了無數(shù)的心血和汗水,為了籌措外出費用,2007年到2008年期間,他先后變賣了三套拆遷安置房。對自己的行為,項宗建稱不后悔,他告訴記者,在抄譜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宗譜中既有風(fēng)水變遷,也有人文傳記,甚至還涉及到朱熹、董其昌等名人相關(guān)的記載。他認為,就像中華文明有五千年古老傳承一樣,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傳承,而宗譜就是這種傳承的具體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