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劉氏宗祠—“先賢劉屏山祠”在古鎮(zhèn)新安街東,是古毗陵東門外第一名祠。清道光《武進陽湖合志》載:“劉屏山祠,宋祥興間(屏山)公七世孫遁齋完自閩遷常,居新安里,始建公祠”。劉屏山祠初創(chuàng)當在元初,距今亦七百余年矣。
新安,是劉氏族人聚居之地。宋祥興元年(1275年),原浙江都統(tǒng)、抗元將領劉完為避兵禍,攜家“過晉陵芳芳山下,觀其地襟山水、沃野數里,有曠地可辟,即定在焉?!贝撕蠓毖苌?,遂成城東大族。古稱“(毗陵)城東大族,南劉北顧”。南東者,新安劉氏,北顧者,舜山顧氏。至今新安集鎮(zhèn)居民有3000多人皆劉姓。
新安劉氏是城東望族,不僅因為新安劉氏族人眾多,更因為新安劉氏先祖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和貢獻之重大,且在在《史記》、《漢書》、《宋史》、《續(xù)資治通覽鑒》及其它史書中皆有明確記載。
一、新安劉氏的遠祖、始祖、始遷祖。
新安劉氏的遠祖為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妒酚?楚元王世家》和漢書有詳載。在文學上的貢獻主要是劉交曾為《詩經》作傳。文學史上稱為《元王詩》(或稱《楚王詩》)。劉交后四世即西漢著名文學家劉向,著有《列女傳》、《說苑》、《新序》、《楚辭?九嘆》、《劉中桑集》、《洪苑五行傳》、《別錄》等。其中《別錄》為我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劉向也因此被尊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劉向之子劉歆是西漢古文經學的代表,著有《七略》、《劉歆率》,尤其是他整理的《左傳》流傳至今。所著《七略》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著作。
新安劉氏尊劉子翚(1067-1127)為始祖。劉子翚之父諱 ,宋欽宗時為資政殿學士。兩河(河南、河北)宣撫使金兵大舉南下時,
屢勝金兵。宣和五年(1123)六月, 在河北真定募“敢死戰(zhàn)士”,時岳飛在相州任弓手,往投劉
,受到賞識和重用,委為小隊長,又提攜為統(tǒng)管十三個小隊的副隊長,后逐步成為一位抗金名將。靖康元年(1126)至遼州募兵四萬,收復五臺,金人圍汴京,欽宗欲和委
奉使金營被扣,“金人欲相之(以金國之相位誘降)”,
斥之曰“忠臣不事二主,況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此予所以必死也“。即沐浴更衣,酌酒而縊”。史稱宋朝第一忠臣。后宋高宗親書“旌忠褒節(jié)”,追封太師,魏國公,謚忠顯。其后一門節(jié)烈,或拒寇立功,或死餒明志,身系國家之重,辦排城下之盟,節(jié)義昭然,彪炳千秋,分別謚忠定公、忠簡公、忠肅公、忠烈公,世號“五忠劉氏”。
劉子翚(1101-1147)字彥沖,號病翁,劉
之三子,早年任承務郎,通化興化軍,父殉節(jié),子翚哀傷過度致疾,辭官歸居福建武夷山五夫里,潛心治學十七年,講學屏山下,學者稱屏山先生,與朱熹之父朱松為道義交。據《宋史?儒林傳》載:“初,熹父松且死,以熹托子翚”,子翚“盡撫孤之責,且以道德學問為朱文公師”。子翚于紹興十七年十二月卒,朱熹為作《屏山公墓表》曰“蓋先人(即熹父朱松)疾病時,嘗顧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春沖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視之,而惟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熹飲泣受言,不敢忘,既孤,則奉以告于三君子而稟學焉。時先生之兄侍郎公(即劉子羽)尤以收恤孤窮為己任,是故熹獨得朝夕于先生之側,而先生亦不鄙熹愚稚,所以教示期許,皆非常人之事?!敖K于造就了歷史上一代理學大師。子翚逝世后,“理宗朝,贈太師,追封齊國公,謚文綪”。
劉師勇諱巽孫、屏山先生六世孫,是宋末常州保衛(wèi)戰(zhàn)的主將。德佑元年(1275),元軍占領常州,五月張世杰命平江水師樞密劉師勇復收常州,劉師勇稱復呂城,隨即在常州士紳姚訔、陳炤、包圭等內應下,大敗元軍,收復常州。并和姚、陳、包等誓守常州。元左丞相伯彥率元兵20萬圍常州,在外絕援兵,內絕糧草的困境中,死守孤城,自夏至冬,歷時半年,十一月十六日城破,師勇裹創(chuàng)拒戰(zhàn),手殺敵哨騎百余騎,所向披糜,待突擊重圍,身邊僅隨八騎。在奔浙江途中,師勇憤元兵屠城之暴行,痛宋室岌岌之將亡,心力交瘁而卒。明初,常州中右?guī)ㄓ小爸伊x祠”,與文天祥等共享祭祀,市內并另建有“劉將軍廟”。
劉完(1242-1304),號企齋。晚年號遁齋,屏山先生七世孫,師勇之姪。劉完自幼英爽不羈,膂力過人,十八歲時棄文習武。咸淳九年(1273)為游擊策應大使夏貴之裨將,守鄂州,咸淳十年,元始祖忽必烈命丞相伯彥大舉進犯南宋,圍困漢陽,劉完率兵五千援漢口,夏貴被元軍副帥阿術戰(zhàn)敗,劉完退守鄂州,元軍先鋒,南宋降將呂文煥欲招降,遭劉完痛斥。但主將程鵬飛一心要降,劉完率兵憤然離去,漢陽、鄂州相繼失守。德佑元年,十二月,在朝野壓力下,宰相賈似道被迫應戰(zhàn),集各路精兵七萬會合于蕪湖時,劉完已因功升到浙江都統(tǒng)元帥,率部由合肥赴蕪湖。因賈似道一心求和而坐失戰(zhàn)機,各路將帥又意見不一,喪失斗志,被元伯彥、阿術戰(zhàn)敗,賈似道敗逃。劉完痛心于奸相誤國,戰(zhàn)將受制,預感大廈將傾,一木難支,遂解甲歸隱于松江華亭。祥興元年(1278年),劉完攜家屬童仆等八人,離開華亭,隱于芳茂山下,墾田七十八畝,力耕自給,在此繁衍生息,后人尊劉完為始遷祖。
二、“先賢劉屏山祠”的形制、規(guī)模
劉完即卜居新安,占籍晉陵為民,“經營稍定,即構家廟以安祖先”,即初創(chuàng)祠堂,尊屏山公子翚為始祖,名“先賢劉屏山祠”。明初漸成規(guī)模。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府縣具文奏請“劉子翚以道德學問為朱文公師,繼往開來,有功于圣門甚大……,朱熹得傳道統(tǒng)之正,實由子翚啟發(fā)之力”。朱熹在宋已進于從祀之列,門弟得沐殊恩,為師落落于后,非惟圣朝之典有闕,抑恐朱熹之心未安也。奏請列為專祠。朝廷“準其所奏,轉行該府縣將舊祠修葺,每歲備辦祭物,就遣本府堂上官致祭”。清嘉慶八年(1803年)由陽湖縣申文呈請“劉屏山祠”為特祠:屏山系“忠臣之子,大賢之師,學行昭垂于青史,道德佑啟夫紫陽”,繼往開來,萬世學者所共宗仰也、定崇祀典……?!敖浨宄W部院和督部堂批準為“特祠”,“著府縣春秋致祭”,并在府庫“節(jié)約銀中,撥給祭銀,于陽湖縣劉子翚祠額設祀生一名,并列入《欽定學政全書》,永昭世宇”。同年,按特祠埝橋,擴建祠堂,光緒九年重建三廗大殿。
“先賢劉屏山祠”祠內占地一畝四分九厘,五間三進,正房十五間,兩側廂房若干,尤其三進大殿,依特祠埝橋,建成象文廟大成殿那樣制式,飛檐斗角,脊高四尺余,脊中央二龍戲珠,龍身高六尺許,四面錢角又有四龍,龍口含珠,首尾翹天,殿內高三丈余,殿柱可合抱,椽粗如桿條,屋瓦密如直立。由殿前廣場步金山石臺階而上,石階垂直高度五尺余,規(guī)模之宏大赫弈,祠宇之壯麗崔巍,為蘇南宗祠中所罕見。遠近皆稱“大祠堂”。
祠堂門首書“先賢劉屏山祠”,二廗由清著名學者李兆洛手書“佩三堂”匾額。同治年間又由書法家劉國柱手書“紫陽師范”巨匾,三廗匾曰“名賢世澤”。祠院中古柏、銀杏、梧桐點綴,清麗幽奇、祠前有磚鋪廣場,廣場南有一高土墩名“星墩”,墩上栽有柏樹,柏樹上懸一大鐵鐘,鐘聲遠播數里。
每當劉氏宗祠春秋祭祀時,常州知府和陽湖知縣或親臨、或委員致祭。主祀劉子翚,附祀劉師勇及劉完。
附錄清同治年間常州知府致祭時《祝文》一篇。
祝文
同治 年歲次二八月卯酉朔越 曰戊
特授江蘇常州知府 謹以剛鬣柔毛清酌庶羞之儀致祭于宋先賢興化軍別駕贈太師謚文靖劉屏山先生之神曰:
維公學問 遠紹文莊 維公道德 佑啟紫陽
著書垂訓 圣教孔彰 可仕則行 可止則藏
潭溪吟詠 性理流芳 師模奕世 俎豆輝煌
茲當春秋仲 特陳菜醴
附平江水師樞密諱師勇巽孫公,暨遷常始祖浙江都統(tǒng)制諱完遁公配祀尚饗
三、“佩三堂”堂號的由來
新安劉氏宗祠堂名“佩三堂”。據朱熹《屏山公墓表》記:“一日,熹問先生平昔入道次序,先生欣然告之曰:吾于《易》得入道之門焉,所謂‘不遠復’者,則吾之三字符也,俾佩之終生?!敝祆渌旖K生銘記“不遠復”三字符,“佩服周旋,罔敢失墜”,新安劉氏也以“不遠復”三字教育和警示后裔,謹言慎行,以德立人,積德齊家,遂名堂號曰“佩三堂”,后新安遷蓉湖柳蕩后裔名其分祠堂曰“守三堂”,即此意同也。(附朱熹予書“不遠復”三字匾)
四、“劉屏山祠”的滄海桑田。
劉屏山祠草建于元代初年,明代形成規(guī)模,弘治年列為專祠,清嘉慶
年批準為特祠,同年按特祠規(guī)制擴建,光緒庚子(1900年)翻建三廗正殿,規(guī)模達到鼎盛期?!靶掳泊箪籼谩背蔀楣沛?zhèn)新安的標志性建筑物。正因為其規(guī)模宏大,在近代戰(zhàn)亂中劫難也多,它見證的歷史事件也多。
民國十五年(1926年)齊盧混戰(zhàn)(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間的戰(zhàn)爭)時,盧永祥軍一部曾駐祠內,民國廿六年(1937年),新安大宗祠遭敵(日寇)侵凌,享堂、龍腰及四周飛薨均毀壞,百般困難中,族集款修葺。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軍掃蕩時,日酋箕浦大隊五百余人駐屏山祠,同年四月十八日,日軍150余人駐劉氏宗祠鎮(zhèn)壓新安的抗日群眾武裝—新安大刀會,拷大刀隊隊員和無辜百姓一晝夜,重傷致殘十余人,輕傷百余人。民國期間形形式式的地方武裝如商團、游巡隊、自衛(wèi)隊、常備班導皆駐過劉氏宗祠,在祠前廣場操練。
劉氏宗祠是新安小學的發(fā)祥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新安劉氏族人在屏山祠創(chuàng)辦了豐北鄉(xiāng)第一所“洋學堂”—新安初導小學堂。民國十年為紀念屏山先生,遂更校名為“屏山初級小學”。此即百年老?!掳残W的前身。民國卅五年,抗戰(zhàn)勝利后,才遷校至西街迎龍庵。
新安劉氏祠記
往余知福建建寧府時遵奉提督軍務巡撫福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金學曾題為表章先賢忠烈請乞圣明崇祠以光彝典以重風教事?lián)=ú颊臼钩史畛紤椗评m(xù)據運鹽司添注知事前任兵科給事中林培奉委查得宋名相劉
一門節(jié)烈五世忠貞厥子子翚以道學為朱熹師若子羽若頜若珙或拒寇立功或死餒明志力排城下之盟身系國家之重均足錄也相應一體表章奉
敕閟恤廟貌是實復按文靖公七世孫完元師公者以孤軍抗敵於德佑間勢不能支挈子富二等避亂隱
於晉陵芳茂山下其行不愧前烈惜乎章疏之未及也舊治劉宗賢以武雋
欽依昌平州守備北上過??ぴ勑掳怖镌O奠展并於元師公墓所不勝唏噓感激因乞余言以記其祠
嗚呼水源木本之思易地皆然宗賢君閩人也去吳二千馀里不以世遠地暌來尋支派而矻矻焉鐫
石以記之便足流芳百禩與先賢忠烈并垂不輕矣又何必征余言以為券姑為之記云
賜進士第出身中順大夫前知建寧府湖廣湖北道按察司按察使龔道立撰
夭啟元年歲次辛酉四月癸巳孟夏之吉
宋文靖公劉屏山十四世孫焲宗賢十七世孫天武中明仝百拜立
常州府儒學生員十八世孫日壽書
一九五四年水災,為抗洪保堤取土之需,刨平了祠前“星墩”,古樹被砍了,在鐵鐘作為廢鐵處理了,祠內匾額等許多文物則不知去向,祠堂成為新安糧站儲糧倉和糧烔管理所營業(yè)處和辦公處。文革后期,為了新建一個新安糧庫,缺乏木材和磚瓦,竟將大殿拆毀,1983年又將舊側廂拆毀新建商業(yè)大廈,惜哉,痛哉,恨哉,赫赫數百年的江南名祠無復存焉。
五、“劉屏山祠”僅存的文物。
“新安劉氏祠記”碑,立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歷明、清、民國至解放初,此碑均立在祠內,祠堂改建為糧庫時,此碑嵌建于墻內?!拔母铩逼啤八呐f”時,有心人用石灰將碑文抹平,隱于墻體內才得免于難,1983年拆建成商業(yè)大廈時,建筑工程隊欲將此碑作基石澆壓于墻基中。二十多年來,該地又先后屬于鄉(xiāng)工業(yè)公司和鄉(xiāng)企業(yè),此碑失蹤,本世紀初,此碑在夏塾一村辦廠院內險被毀,幸族人德仁、乾度發(fā)覺,保存于家中,2006年續(xù)修宗譜時,將此文物送至續(xù)譜辦公室地院內保存。
此碑高158厘米,寬69厘米26厘米,經389年碑文完整清晰,是不可多得的祠堂文物。
碑照片及碑記掃描(見新安刊譜)
2006年劉氏宗譜續(xù)修之際,族人曾倡議修復劉山祠,然由于原祠基現為商業(yè)中心,已拆建成商業(yè)大廈和華聯(lián)超市及其它店輔等,鱗次櫛比幾乎不可能在原址重建,且原祠規(guī)模宏大,修舊如舊,則耗資巨大,修舊不如舊,則誹議定多,遂罷議。